雪梨雜記: 寫在來往雪梨的夜晚

11月底又走訪了一次雪梨,
這次的旅程遠超出於我的計畫之外,
因為作為我踏上澳洲大陸後,第二個走訪的城市,
更多的時間,本應該留給其他未知的角落,
心中原有兩個可能再度啟程雪梨的誘因:
一是花期主要在9月底10月初的紅火球帝王花(Waratah, Telopea speciosissima),
後來那週的假期選擇留給了維州的格蘭坪國家公園(the Grampians);
二是秋季開花的苦苣苔科植物Fieldia(Feildia australis),
已經鎖定了藍山國家公園(Blue Mountains)峽谷間幾處密集的分布地有待花季時尋找。

Night train from Sydney to Melbourne
從雪梨中央車站的月台,望向即將駛向墨爾本南十字車站的夜車,如今也搭過三回這班來往兩個城市的火車了。


不過11月發生了太多意想不到的大事,
一趟倉促的雪梨之行也相應而形,
心裏想著:或許也會因此有些意想不到的發現和感受吧,
抱著這樣的心情搭上了週六從南十字車站(Southern Cross)出發的夜車,
隔了4個月之後,我又再度在滿天星斗下行向雪梨。

Dawn, the train just passed the border of NSW and Victoria
有時候會在這樣的清晨時分醒來,漆黑的車廂駛在澳洲鄉間的原野,天還未明。

此次的雪梨之行,真正待在雪梨市區的時間卻少,
大概僅有前五日的夜,和一天在植物園漫步的早晨,
不知為何,卻讓我對這個深有好感的城市有了很多不一樣的觀察和想像,
日間,往來大雪梨地區的南北兩岸的各個國家公園與保護區,
往往入夜以後,才回到背包客棧所在的達令赫斯特地區(Dralinghurst),
炙熱煩悶的街區,滿溢著尋求夢想的挫折,還有打工人們的哀愁,
在每個風扇瘋狂運轉的夜裡,我在些許凌亂的床鋪之間,
想著白天的一切:那些火車行過的路、植物、建築,還有瀉湖與大河交錯,
有時用筆記本記下一點細瑣的思緒,沒有太多的文字,
最後拼湊了這篇內容瑣碎的雪梨雜記,
或許也是我這段時間內心思緒的些許反映吧。

Th morning I left
暫居五日的房間,於離開雪梨市區背包旅棧前往藍山的早晨,幾乎每天我離開時其他人都還在睡夢之中。

以下即是許多小篇章組成的雪梨雜記:
(共五小篇,之中有許多瑣碎而互相無關的內容)

之一 澳洲蒼蠅

在雪梨的日子,我才終於見識到傳聞中的澳洲蒼蠅。

先前在墨爾本就已經有些許察覺了,或許是今年墨爾本的冬天遲遲不願離去,蒼蠅也還等不到活動旺季的來臨。儘管如此,隨著時序進入十月,來往學校的路途中往往會感受到一兩隻糾纏不休的蒼蠅,還一度讓我以為是自己有什麼衛生問題。

來到雪梨的這週,澳洲東南部的第一個熱浪來襲,其中有好幾天高溫都直逼37度,這也讓專跑雪梨郊區荒郊野外的我,徹底了解先前在墨爾本遇到的零星蒼蠅從來都算不上問題。這八天,在野外的時光,總有平均近十隻蒼蠅或停歇在我的臉與手臂上,或飛懸於臨近空中。

旅程的第一天,結束拜訪雪梨北部Mt Ku-ring-Gai國家公園的傍晚,我忍不住上網查詢了澳洲的蒼蠅,才發現澳洲蒼蠅早已聲名遠播,尤其是在乾燥的中西部,很有可能是幾十隻蒼蠅同時找上你,尋找臉部和身上較為潮濕的部位;而在大城市如雪梨與墨爾本,蒼蠅也已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份,街道上幾乎人人已經習慣蒼蠅的騷擾。

網路上的解釋多半認為是澳洲過於乾燥,蒼蠅在缺水的夏季需要尋找動物身體潮濕的部位,因此就有了蒼蠅特別多的感覺。然而我總覺的原因似乎不是這麼單純:我遇見的蒼蠅們,就對於我有時漏水的水壺沒有什麼興趣,而更喜愛棲身在隨時可能被我不小心擊中的臉部和手臂。

多數的蒼蠅都只是尋找棲身之所或水源之地,然而有罕見的機會遇見少數稀有的吸血蒼蠅,直到手臂上傳來刺痛的感覺,你才會瞭解自己遇到這些較為少見的物種了,他們總是試圖將粗大的口器洞穿過你的皮膚,雖然多半的時候都不會成功。

後來行經一些潮濕的樹林,蒼蠅就會漸漸地消失了蹤跡,蚊子於此時取而代之,這時候我才了解到蒼蠅是多麽的可愛而無害,相比起蚊子的嗜血與殘暴。

而到了此次旅途的最後,我已然習慣了澳洲蒼蠅對我的熱愛。走在藍山國家公園的步道上,面對十數隻蒼蠅的同時簇擁,我決定坦然面對,不再驅趕,學會擁抱這些另類的粉絲。

後記:有人說澳洲蒼蠅其實是特別乾淨的,不會停留在糞便或者垃圾之上,但我只想說,別因為他們的熱情而懷抱著過於美好的幻想,在維州遠東馬拉庫塔(Mallacoota),我就親眼見到他們飢不擇食的擁抱排遺。總而言之,還是學習澳洲人特別的趕蒼蠅手勢,先將他們驅離吧。


Sydney Opera House
第三度拜訪雪梨歌劇院(Opera House),在一個豔陽高照的早晨,充足的陽光下善變的歌劇院又是截然不同的印象。

之二 日本人?

雪梨歌劇院(Sydney Opera House)位於雪梨皇家植物園靠近海港的一端,所以每當我漫步過植物園的最後,總是會順便造訪這個隨著季節、時間」與陽光而多變的著名景點。

因為上次造訪的印象尚為鮮明,我便很熟悉的沿著植物園沿岸的道路一路走向歌劇院,利用這個陽光普照的日子多拍些照片。路上的遊客明顯比起我上次來的假期減少了許多,有對日本母女也同路向著歌劇院而行,其中的媽媽忽然向前用日文問說:「不好意思,請問你也是日本人嗎?」而不諳日語的我竟然也聽得懂,只能跟他微笑地搖搖頭,這讓我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,究竟他有多麽肯定我是日本人,而選擇直接用日文問我。後來在雪梨歌劇院邊,也有對華人夫妻直接用中文問我能不能幫忙照相,這次他們倒是猜對了。

這不是我第一次被以為是日本人,之前墨大植物演化野外課的助教也猜我從日本來;另外也有被誤認為是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等地的紀錄。總之,反而很少被認成台灣或中國人。

在我離開墨爾本的前一天,我特別把這半年從未修剪的頭髮徹底整理了一番,理髮師是來自德國的移民,聊天之間,他問到我是從哪裡來的,當聽到台灣之後,立刻接了一句"Ohh, I can see. You're different from those people from China.",不過他其實對於台灣一點也不了解,隨後我們的話題就圍繞在「台灣是說什麼語言啊?」之類關於台灣的基本概念,他其實就像多數的澳洲人,或許聽過台灣,或許知道台灣在哪裡(雖然這個程度就少很多了),然而其實對於台灣的一切都不清楚,就像之前在墨爾本南郊的Cranbroune,一個好心老先生問我說「Jeff這個名字在台灣很常見嗎?」這個問題一般。

老實說,德國理髮師從我身上得到台灣人的印象肯定不堪用,只是他還沒遇見另一個"典型"的台灣年輕人罷了。

在約有一半學生的墨爾本大學周邊,走在街上,我的確和中國來的年輕人差很多;不過,對我來說,那只是中國年輕世代已經快要跟韓國人差不多的原因罷了,如果今天我們假想對墨爾本的亞洲人的外觀,包含外貌打扮膚色服裝等等,做主成份分析(PCA),中國和韓國年輕人肯定是歸在同一群的,在各個景點要分辨中國家庭最好的方法,就是尋找年輕一代都穿著韓系服裝,留著韓系髮型和畫著韓妝,而老一代卻是傳統中國面容和服飾的。我想德國理髮師如果有機會遇見另一個來自韓國的年輕人,他心裡對於中國人的印象可能又得重新翻轉了吧?

那臺灣人呢?在這個主成份分析中,我想我也不是典型的台灣人,黝黑的皮膚就會將我自座標軸上拉遠。

踏出熟悉的台灣,在墨爾本生活的半年裡,我覺得一個很重要想法上的轉折,就是發現國界的不存在,或說這些劃分著所為國族的想像,幾乎只是純粹的幻影。有著眾多亞洲移民和學生的墨爾本,就像是混雜的拼盤,沒有強制的融合,但也沒有絕對的分隔,用著特殊的眼光去嘗試區分一個人的來歷,是不可信而無意義的,也鮮少有人想去做這樣的事情;當世界越來越小,距離越來越近,人們之間的連結早已來自彼此的興趣,而非族裔或國家。然而回首台灣經驗,當關在自己的國度,我們總以為有一群我們想像的台灣人,有著特徵A,印象B,習慣C可以鑑定;而我身邊馬來西亞,新加坡等地的朋友和同學們,似乎早就已經沒有這樣的印象,他們的視野早已拉大到整個亞洲,或許是世界,而非想著定義一個純粹的國族。

Quote from Queen Elizabeth II on the Opera House
雖然因為殖民歷史,讓我對英國皇室沒有特別的好感,但卻對這段留在歌劇院底下,伊麗莎白女皇的話深有感觸。

之三 永遠分不清楚的OPAL費率

OPAL卡,是新南威爾斯州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電子票卡。

雖然至今我以往來無數個雪梨郊區與城鎮,仍然搞不清楚他的計費邏輯。或許是我從來沒有耐下心來仔細研讀OPAL計費的規則,但各種旅程的累計與優惠等等早已弄的我頭昏眼花。

旅程第二日,在接近紐卡素(Newcastle)的查爾斯城(Charles Town)搭上公車,我的OPAL卡發出低費率的警示,司機問了我還剩多少金額?也許是經過一天轉換各種火車和公車路線,以及在烈日之下到處趕路的關係,已經是筋疲力盡,還特別詢問了司機兩次才聽懂他在說什麼。剩下兩塊多,我想這個金額應該是絕對足夠了,沒想到司機說前往最近的火車站卡地夫(Cardiff)需要四元的票價,讓我一陣錯愕,最後在司機不斷重複"是你自己的責任要把這卡片加值好"的理論下讓我搭了一趟免費的公車,卻也讓我一陣狼狽。

然而我總覺得不大對勁,因為我在手機查詢的結果是整趟旅程,加上前一段公車也只要一塊多的價錢,後來才發現OPAL似乎對於旅程中的轉乘會累加並且折價,而且如果被認定是來回票,回程也會有所折扣,所以我的餘額應該是絕對足夠的。

至今,還是分不清楚OPAL的費率,只是在新南威爾斯非主要城市的區域,似乎還是不少人偏好車上購票而不願改變習慣使用卡片,這卻是讓應有的優惠消失在司機手上的懶惰。

Dying buds of Dipodium sp.
垂死的花苞:腐生蘭Dipodium sp.可能因為乾燥或酷熱而未開花及垂死的花苞,於雪梨南部的皇家國家公園(Royal National Park)。

之四 迷途與機運

這趟雪梨之行總是離不開迷途與機運之間的跳躍,

一是總在未期待之處發現驚喜,而在期待之處失望而回:

在第一天前往雪梨北部布里斯班水域國家公園(Brisbane Water National Park)的Warah Lookout,原本期望在這裡遇見紅火球帝王花(Telopea Speciosissima),卻是鎩羽而歸,連植株的葉子都認不出來,反而是在路途中很驚喜的遇見了兩種隱柱蘭屬(Cryptostylis)的植物(照片),因為在台灣與他們的親戚滿綠隱柱蘭(C. arachnites)有一面之緣,一直想看看這種透過性欺騙傳粉(Sexual deceptive pollination)的植物在多樣性中心澳洲的樣貌。

結果或許是第一天就把蘭花的運氣用完了,之後在原本期望看見隱柱蘭和附生蘭(Epiphytic orchids)的馬奎里湖(Lake Macquarie),反而只見幾株腐生蘭Dipodium sp.的花苞。直到第五天於皇家國家公園南端的棕櫚叢林(Palm Jungle)才再度與隱柱蘭相遇,並且發現了附生蘭蕙蘭屬(Cymbidium)的植物。

而在希望能遇見其他附生蘭,如石斛屬(Dendrobium)等,的藍山國家公園反而是遇上花期較晚的紅火球帝王花(照片)。在這趟失而復得,得而復失的旅程中。我慢慢開始學著不去特別期待遇見特別的植物,而是放鬆心情仔細觀察有機緣遇到的。

二是錯過的花季:

這趟旅程彷彿是一趟花苞之旅,從第二天開始,我就不斷看到腐生蘭Dipodium sp.和隱柱蘭的花苞,卻鮮少見到盛開的族群。我來到雪梨地區的時間,正好是蘭花與野花青黃不接的時刻,春天盛開的蜘蛛蘭花Caladenia和太陽蘭花Thelymitra都已綻放完畢,而屬於夏季的Dipodium和隱柱蘭卻仍在緩緩等待,我只能透過密集的花苞想像著他們完全綻放的盛況。

而雪梨地區的蘭花花況也似乎不如想像,墨爾本今年潮濕多雨,蘭花大量盛開的狀況似乎並沒有延續到所有澳洲東南部。在雪梨南北海岸,我就發現多處的腐生蘭Dipodium花苞可能因為酷熱或缺水而在開花前枯萎(如上圖),錯失了今年的花季。

或許也因為總在花苞之際尋訪,練就了我對於蘭花葉片與花苞的觀察力和分辨能力,如今對於幾種常見的蘭花都能透過這兩個特徵鑑別到屬了。

三是真正的迷途:

每天的行程都在忙碌的看著地圖,尋找方向和計算著行走的時間下完成,然而忙亂之中總有出錯的時刻。

第三天的午後,獨自一人走在Heathcote國家公園的步道上,詭譎的在沿路幾乎沒有碰到行走的路人,這個國家公園在雪梨南方一小時的車程,理應算是熱門的景點之一,在沒有清楚路標的狀況下,我回程時走上了錯誤的岔路,只見路程越來越舉步維艱,穿梭在茂密的矮灌叢之中,時而穿過河岸,僅有一個人的我大概內心知道自己算是迷路了;還好手機裡的離線地圖發揮了功用:仔細比對了一個清楚的地標之後發現自己從應該行走的Heathcote Creek沿岸,偏離到了另外一條溪流Kingfisher Creek河岸,而這條小路應該是前人溯溪而上留下的足跡,趕緊順著原路走回岔路口,才回到了正確的步道上,在驚險的迷途之中,只留下了三張特徵不甚清楚的植物照片。

Conospermum tenuifolium
在迷途的慌亂之中拍下的植物: Conospermum tenuifolium (山龍眼科),猶記得拍攝的時候內心相當緊張。

之五 因果之於演化生物學

這幾天在雪梨南北岸的行走之間,不知道為何總是想著一些演化生物學的描述與推論,雖然確切的原因已經忘記了,但那是一些關於因果關係的描述。

我們總喜歡說生物因為環境的條件狀況,而受到天擇篩選出特殊的性狀,然而在多數的案例之中,我們總是很難看到這樣的過程,而是看到結果而加以推測。

換句話說,我們總是只能看到現在生物的性狀,從這些性狀,我們或許可以測試它的功能性,進而去嘗試推論它過去受到的選汰壓力。

然而,我們不知道這些性狀是真的受到了天擇的作用而被"保留",他們可能正在天擇的任一個階段:未被篩選、篩選中、或是篩選後;留下來的也可能是最幸運的,而非最適合的;又或者,性狀的適應性是來自於"巧合",而非性狀出現或被篩選的原因。而這裡討論的主要是第三種狀況。

澳洲最著名的案例我想就是所謂硬葉植物(Sclerophyll)的演化吧,長久以來硬葉植物,如澳洲的山龍眼科就是最典型的硬葉植物,多被認為是受到澳洲乾旱環境的影響而被汰選,然而澳洲生態學家Beadle卻提出不同的假說,他認為硬葉植物是出現在低營養環境,尤其是低磷,而這些性狀提前適應(Pre-adpated)了爾後出現的乾旱環境,近年的生物地理學研究,透過分子定年的方法,也驗證了這個假說硬葉植物出現的時間早於澳洲環境的乾旱化,而且約等於環境貧瘠開始的時間)。

所以提前適應(Pre-adpated),其實就是一種適應性與性狀的巧合,性狀的出現或留存其實並非受到所謂相對應的環境條件篩選,而是後來的不期而遇。

Heathcote Creek
照片中的Heathcote Creek河岸有種原始的美感,走在河邊不知為何總是想著一些演化生物學的推論。

這五篇雪梨雜記,記在雪梨之行的夜裡,來往的車程之間,或許和雪梨有著深刻的關聯,或者完全沒有,但也不失為這次綿密緊湊而雜亂的旅行,一個最好的註解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