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園裡的傳粉秘境
來到澳洲的幾個星期 總是與鳥類特別有緣
這裡的鳥類在寒冬中依舊活躍 又特別不畏懼人
從黃金海岸的鸚鵡 到都市裡活躍的鳩鴿科類群
除了植物之外 看的和認的最多的也就是這些調皮的精靈吧
植物園裡並非總是只有精心規劃和整理的植物類群
對於人造的天然棲所 鳥類自然是不會放過
其中 在台灣就以久仰的吸蜜鳥類群(Honeyeater)特別引人注目
他們屬於Meliphagidae(這個科還包含了Australian chats)
城市花園中最常出現的黑頭礦鳥(Noisy Miner)
在雪梨皇家植物園(Royal Botanic Garden Sydney)中最吸睛的就屬他了
往往可以在各種盛開的花叢間瞧見他的身影(雖然多是外來植物)
簇胸吸蜜鳥(New Holland Honeyeater)和東尖嘴吸蜜鳥(Eastern Spinebill)則是中小型的活潑傳粉者
大型的紅垂蜜鳥(Red Wattlebird)則鍾情於各類碩大的班克木(Banksia)花序上
(為什麼長果藤就是拍不到這種照片><)
C. lawrenceana的傳粉性狀(Pollination Syndrome)與傳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有趣的議題
如果假定C. lawrenceana的主要傳粉者為鳥類
具有長花筒的花部構造 C. lawrenceana算是具有了專一性傳粉性狀的特徵
可以限制自己主要的獎賞: 花蜜 只被一種或少數幾種傳粉者獲得
然而其突出的雄雌蕊 卻又打破了這種專一性
因為不能有效的限制其他類型的傳粉者(如: 蜂類)來進行拜訪
但是 從結果來看 目前無法判斷這樣的特性造就了哪方面的成功
是為了提升訪花率而降低可能的專一性? 還是背後有其他的影響因子?
又或者 一開始不該從假定主要傳粉者為鳥類的想法出發
這樣的花部形態 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設計:
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 以不同的獎賞擄獲兩類傳粉者的心
另外 在尋找C. lawrenceana的相關資訊時
又意外發現他是Correa屬中唯一知道不與屬內其他種形成天然雜交種者[1]
這讓人不禁猜想: 會不會和他的生殖與傳粉特性有關呢?
但這或許要先從釐清各變種的實際親緣關係和生態特性開始
慢慢一層一層剝開藏於其中的真相
(本屬另一種Correa glabra的綠色花型 實在難以粗略分辨)
迥然不同於台灣的澳洲生態
有趣的議題讓我不斷聯想和思索
在墨爾本的寒風中也有一絲來自內心灼熱的興奮
Reference:
[1] Duretto, Marco F. "Rutaceae" Flora of Tasmania online. Tasmanian Museum and Art Gallery.
在寒冬中的澳洲國家植物園(ANBG@Canberra) 最令我振奮的
大概就是圍繞在芸香科(Rutaceae)Correa lawrenceana的傳粉秘境吧
Correa lawrenceana這個種有多個變種 單一變種之間也有多種花色類型
(正在努力弄清楚之間的關係)
ANBG內的這群植株標籤上寫著他屬於變種cordifolia
主要產於新南威爾斯省(New South Wales)
如同前篇文章中所提到的 一看到綠色筒狀花
就讓我深有感觸 也忍不住想要探究他的拜訪者是誰
出乎意料的第一個拜訪者是蜂類
蜂類的拜訪僅局限於花冠開口 沒有深入花筒的行為
而且在我觀察的期間 雖然幾隻個體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樹叢間徘徊
但真正會停棲並處其花朵開口的頻率極低(這是一個不大尋常的現象)
(OS: 蜜蜂先生,你在花萼桶基部找什麼呢?)
(08/05更正: 今天與Mike討論過確認這張照片為另一個種Correa baeuerlenii
俗名是Chef's Cap Correa 因為長了一個像廚師帽的花冠筒 :) 不過這並不影響本篇主題)
原本我以為這些蜂類算是被欺騙了 但仔細想想也有別的可能性
顯然芸香科常見位於花盤基部的花蜜並不是吸引他們的主因
他們採食的獎賞(Reward)應該是來自突出花冠的雄蕊
而且蜜蜂的拜訪應有達到成功傳粉的作用
算是雙方互利的訪花關係 至於頻率的問題就有待進一步的觀察與研究了
但這麼長的花冠桶究竟是做什麼的呢?
耐心地躲在植株旁等待 真的讓我等到了東尖嘴吸蜜鳥(Eastern Spinebill)
他們算是相當害羞的鳥類 因此要捕捉他們的實際動作實屬不易
常常一兩隻停棲在附近尤加利屬(Eucalyptus)植物的枝幹上
突然飛進Correa的樹叢中(此區是ANBG專植各類Correa的花園)
只見穿梭其間 不聞其詳
(OS: 究竟是鑽進矮樹叢中做什麼呢?)
在緩慢地接近中 終於觀察並記錄到訪花吸蜜的那一剎那
長長的花冠桶彷彿就是為此類吸蜜鳥所設計的
讓其喙部深入花盤基部的蜜腺吸食
(後來撿起落花拆花 的確有位於花盤的蜜腺)
Correa lawrenceana這個種有多個變種 單一變種之間也有多種花色類型
(正在努力弄清楚之間的關係)
ANBG內的這群植株標籤上寫著他屬於變種cordifolia
主要產於新南威爾斯省(New South Wales)
如同前篇文章中所提到的 一看到綠色筒狀花
就讓我深有感觸 也忍不住想要探究他的拜訪者是誰
出乎意料的第一個拜訪者是蜂類
蜂類的拜訪僅局限於花冠開口 沒有深入花筒的行為
而且在我觀察的期間 雖然幾隻個體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樹叢間徘徊
但真正會停棲並處其花朵開口的頻率極低(這是一個不大尋常的現象)
(OS: 蜜蜂先生,你在花萼桶基部找什麼呢?)
(08/05更正: 今天與Mike討論過確認這張照片為另一個種Correa baeuerlenii
俗名是Chef's Cap Correa 因為長了一個像廚師帽的花冠筒 :) 不過這並不影響本篇主題)
原本我以為這些蜂類算是被欺騙了 但仔細想想也有別的可能性
顯然芸香科常見位於花盤基部的花蜜並不是吸引他們的主因
他們採食的獎賞(Reward)應該是來自突出花冠的雄蕊
而且蜜蜂的拜訪應有達到成功傳粉的作用
算是雙方互利的訪花關係 至於頻率的問題就有待進一步的觀察與研究了
但這麼長的花冠桶究竟是做什麼的呢?
耐心地躲在植株旁等待 真的讓我等到了東尖嘴吸蜜鳥(Eastern Spinebill)
他們算是相當害羞的鳥類 因此要捕捉他們的實際動作實屬不易
常常一兩隻停棲在附近尤加利屬(Eucalyptus)植物的枝幹上
突然飛進Correa的樹叢中(此區是ANBG專植各類Correa的花園)
只見穿梭其間 不聞其詳
(OS: 究竟是鑽進矮樹叢中做什麼呢?)
在緩慢地接近中 終於觀察並記錄到訪花吸蜜的那一剎那
長長的花冠桶彷彿就是為此類吸蜜鳥所設計的
讓其喙部深入花盤基部的蜜腺吸食
(後來撿起落花拆花 的確有位於花盤的蜜腺)
(為什麼長果藤就是拍不到這種照片><)
C. lawrenceana的傳粉性狀(Pollination Syndrome)與傳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有趣的議題
如果假定C. lawrenceana的主要傳粉者為鳥類
具有長花筒的花部構造 C. lawrenceana算是具有了專一性傳粉性狀的特徵
可以限制自己主要的獎賞: 花蜜 只被一種或少數幾種傳粉者獲得
然而其突出的雄雌蕊 卻又打破了這種專一性
因為不能有效的限制其他類型的傳粉者(如: 蜂類)來進行拜訪
但是 從結果來看 目前無法判斷這樣的特性造就了哪方面的成功
是為了提升訪花率而降低可能的專一性? 還是背後有其他的影響因子?
又或者 一開始不該從假定主要傳粉者為鳥類的想法出發
這樣的花部形態 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設計:
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 以不同的獎賞擄獲兩類傳粉者的心
另外 在尋找C. lawrenceana的相關資訊時
又意外發現他是Correa屬中唯一知道不與屬內其他種形成天然雜交種者[1]
這讓人不禁猜想: 會不會和他的生殖與傳粉特性有關呢?
但這或許要先從釐清各變種的實際親緣關係和生態特性開始
慢慢一層一層剝開藏於其中的真相
(本屬另一種Correa glabra的綠色花型 實在難以粗略分辨)
迥然不同於台灣的澳洲生態
有趣的議題讓我不斷聯想和思索
在墨爾本的寒風中也有一絲來自內心灼熱的興奮
Reference:
[1] Duretto, Marco F. "Rutaceae" Flora of Tasmania online. Tasmanian Museum and Art Gallery.
留言
張貼留言